看书群

繁体版 简体版
看书群 > 放任时光里的布鲁斯 > 第十五章 珠江

第十五章 珠江

元旦舞会之后,我和雪莉的关系还是若隐若现雾里看花。

说实话,生活并不是故事,不会什么都如你想的那样安排妥当。相对而言,一件事情成功的要点似乎更在于寻找与把握机遇的能力。漫长的冬日里,我和雪莉没几次像样的聊天,尤其是在工作时间。而工作

之余我的寻找与把握机遇的能力令人沮丧。

但有时候,机会也会在你不经意间出现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总是那么不断进取的缘由吧。

这天我上到六楼,给雪莉本月的歌迷会刊物稿子,因为她负责打字和油印。那时复印机还是稀有物品,打字得用打字机在专用腊纸上打好,再去文印店里油印。

雪莉正在员工休息室与几个同楼层的服务员聊天,大家计划着等天气转暖,四五月份的时候去黄山玩。

雪莉看到我进来就问我:“你有时间吗?到时大家一起去。”

“当然有!”我想都没想:“算上我啊。”

雪莉随我出了房间。办完正事,其实就是把稿子交给雪莉。我就在服务台前与她东一锤西一棒地聊了起来。突然,她认真地问我:

“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?”

我有点意外,说:“就是你看到的那样一个人。”

“是吗?但外表会迷惑人的。”她停止摆弄着手指间的圆珠笔,指了指自己心口:“我是指这儿。”

我这人平时不拘言行,沉默寡言,但如果遇到对的人,可以坦诚向相,没有保留。我笑笑说:

“可能是‘外冷内热’吧。”

“呵呵!”她也笑了起来,然后说:“我礼拜五休息,你有空吗?来我家玩。”

我的作息是随后勤和办公室,也就是礼拜天休息。当时中国还没加入wto,只有单休。但我可以想办法。

“有啊。”我说:“周五下午可以吗?”

“嗯。”她点点头。

进电梯下楼的时候,心情指数好像又回到了元旦的那个白天。去雪莉家之前,我先去了趟珠江的家。

我对流行音乐非常着迷,黑胶唱片更是向往已久,一直想有机会增添一台唱机,以提升音乐欣赏的档次。听说珠江是音响发烧友,就与他约好那天晚上去拜访他。刚好光也有空,我们就一起了。

以前的杭州城很小,据说想打听谁只消问三人必能知晓。老杭州最初都是集中在sc区,尤其是中山中路、清泰街、解放路这几条路周边。比如光住的解放路宿舟河下,孟寒住的清吟街,我小时候住的元福巷等,听名字就带着古韵。那正是杭城lc区的核心地带,周遭老巷古桥密布,每条巷子、每幢旧屋里都有故事。我现在住的环城西路听名字就知道属于城市边缘了,比较偏僻。珠江住的宝石山下二弄也是同在西边,著名的宝石山(新西湖十景“宝石流霞”)下面,晚上更是荒无人烟。

我和光在宝石山下二弄路口碰头。正是山脚下,林木婆娑,照明又弱,两人黑灯瞎火地找着找着就迷了路。问了几家住户也都说不知。

忽然我被一阵似从脚底传来的低频声波所提醒,就对光说:“他不是发烧友吗?你听。”

俩人竖起耳朵,分辨出大功率音箱才有的低频音的方位,顺藤摸瓜到了他家里。

好家伙,这哪里像家?分明是一个音响器材测试中心嘛。

两台近一米高的大功率音箱威严十足,地上、墙上还有几对小音箱;中间一个设备架,放着多台前级、后级功放、调谐器、卡座、唱机、cd机(当时可是稀罕之物),背后手指粗的传输接线密密麻麻;另一边是一个唱片架,码着上百张密纹唱片和少量cd唱片,地上纸箱里尽是磁带;更夸张的是他把两张席梦思当做护墙,挡住一边墙壁和另一边的窗户,以起到吸音效果……

整个屋里除了一张小方桌和几张椅子,楞是没见到床。问之答曰:“睡觉时就吧席梦思翻下来呗。”

“烧”得果然彻底!我心里暗自佩服。

珠江单位在北大桥,每天要换两趟公交,虽是国营企业但效益不好,平时比较空。就把时间、金钱、精力都砸在这爱好上了,谁让人喜欢呢。我觉得上天一定会给每个人安排一个挚爱,就看人们能否自我发现或领悟到,而找到的人是幸运而幸福的。尽管表面看起来多数不是那么回事。

珠江对中国西方音乐的传播了如指掌。和光一样他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听有“西方音乐灯塔”之称的中波792和990的外国古典音乐,这两个台都是上海的。他还因听短波的国外音乐电台而遭到派出所的传唤——俨然把他当“敌特”了。此事还闹到了学校,现在回想真是荒唐可笑。直到有了调频立体声,就听中央人民广播台的音乐节目,这是当时中国内地唯一一档以音乐为主体的节目。主要是古典音乐,难怪他的强项是古典,这资格够老的。

后来节目内容逐渐丰富,增加了轻音乐三巨头:保罗·莫利亚他们;再后来有了rb喜多郎(kitaro)、法国让·米歇尔·雅尔(jeancheljarre)的电子合成器;钢琴家理查德·克莱德曼(richardclaydern)的钢琴曲也传到了电波中……

一九八八年,美国音乐一小时栏目的推出,拉开了中国大陆西方流行音乐传播的序幕,这个节目介绍美国的乡村音乐和民谣,肯尼·罗杰斯(kennyrogers)、唐·威廉姆斯(donwillia)、卡彭特乐队(thecarpenters)等一大批歌手被介绍进来。这之后就有了光说的美国人肯尼·布鲁姆外国音乐一小时,开始了摇滚乐的启蒙。至此,西方音乐在国内的传播终于到了一个基本正常的时代。

听珠江的介绍,让我想到外文书店进口唱片的时间线与之十分吻合,但不清楚到底是先有进口唱片再有节目播出,还是先有节目播出再进口唱片。这里说明一下,进口和引进还是不同:进口是原版原装成品买进,引进则是买版权或合作形式制作推出。

这天,我还知道珠江与经济调频的主任大邵也是老相识了,早在电台古典音乐、轻音乐时期,他们就有多次合作。好么,又来一个我的前辈!

由于大家都热衷摇滚乐,珠江就从唱片架上抽出一张黑胶唱片,黑色封套的中间一张横幅照片,荒野上四个老外挤在左侧的角落里。再看顶部的小字《thejoshuatree.u2》(乔舒亚之树-u2乐队.1987),正是爱尔兰当红摇滚组合u2乐队1987年的大红专辑《乔舒亚之树》。

我听光说起过但未曾欣赏,不免一阵小激动。要知道,在那个年代想听一首慕名已久的歌曲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